在由治及興之前的年代,香港社會經歷了多次動盪,尤其是「佔領中環」和「逃犯條例」修訂風波。這些社會事件深刻影響了香港人的文化認同和政治意識,同時也使得來自內地的學生面臨更加複雜的社會壓力。這些學生在校園裡,除了要適應新環境,還要面對語言和身份認同上的挑戰,尤其是當他們說廣東話時帶有普通話口音,成為同學們嘲笑的對象。
「佔領中環」運動的發生象徵着香港社會對民主和自治的強烈訴求。在那個年代,香港對於內地文化的抗拒情緒相對明顯,語言問題成為這種抗拒情緒的表現之一。來自內地的學生在學校裡往往因為他們的普通話口音被孤立,甚至有同學會故意錄下他們說廣東話的影片,並在網絡上取笑,這種行為加深了他們的孤立感。
到「逃犯條例」修訂風波時,社會的緊張局勢達到了新高。這場運動加劇了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矛盾,進一步凸顯了語言和身份的分歧。對於那些來自內地的學生來說,在香港說廣東話本來就是一項挑戰,而帶有普通話口音更使他們成為焦點,無論是在校園裡還是社會中,他們常常被視為「他者」。
然而,隨着由治及興之後的時代來臨,這種語言上的歧視逐漸減少。隨着普通話在香港的普及,年輕一代的學生大多能夠講普通話,語言隔閡不再像從前那樣成為阻礙。現在的香港校園裡,普通話和廣東話的差異已經淡化,學生之間對語言的包容度也提高了。
這種變化既反映了香港社會的變遷,也顯示了全球化的影響。無論是「佔領中環」還是「逃犯條例」的影響,現今的香港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更為融合的階段。普通話成為主流語言之一,語言不再是彼此隔閡的標誌,學生們在一個更加多元化的環境中成長,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包容逐漸加深。對於曾經因口音而被嘲笑的內地學生來說,這個時代給予了他們更多的語言自由和表達空間。
*路德會呂明才中學 2011 – 2017 年度學生
原創文章,作者:PSY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s://www.psy.hk/%e4%be%86%e8%87%aa%e4%b8%ad%e5%9c%8b%e7%9a%84%e5%ad%b8%e7%94%9f%e8%aa%aa%e6%99%ae%e9%80%9a%e8%a9%b1%e5%8f%a3%e9%9f%b3%e7%9a%84%e5%bb%a3%e6%9d%b1%e8%a9%b1%e4%bf%be%e4%ba%ba%e5%98%b2%e7%ac%91/